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咨询委员会10月11日宣告成立,首批专家代表出席大会并进行积极研讨。咨询会上,专家们就中国旅游业改革和“十三五”旅游发展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
“旅游+”引发共鸣
在当前经济发展上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我国旅游业逆势上扬,呈现旅游消费和投资两旺的良好态势。而作为旅游业向好形势的一个表征,“旅游+”再次成为会议的热点。
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主任吴必虎认为,“旅游+”是全球经济发展模式大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在“旅游+互联网”的发展浪潮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旅游+互联网”的需求,政府则是“旅游+互联网”顺利实施的主导者。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肖洪根表示,旅游业要顺应新技术潮流,新出现的“体验经济”、“共享经济”将加剧旅游产业间的融合。
“现在很多人很看好旅游,都想投入旅游,一些央企现在对旅游的投入力度很大。”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专家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
深化改革势在必行
30多年来,中国旅游改革的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专家们高度关注旅游业深化改革发展。
吴必虎认为,站在新的时代制高点,我们需要重新审视中国旅游改革发展和十三五旅游规划的主要矛盾、主体诉求和发展语境。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所研究员戴学锋表示,中国经济改革现在进入深水区,国家特别需要一个行业、一个产业能够撬动中国的新一轮改革。如果“十三五”期间,旅游业能作为一个撬动中国经济改革的窗口,那么将会对中国整体的经济改革以及旅游业自身都能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例如,乡村旅游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旅游用地就成为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如何推动考验智慧
结合当前旅游业发展当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各自关注的研究领域,专家们也抛出了诸多带有一定前瞻性的观点。
针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宏观战略,谢彦君表示,更应该立足于“本土精神”,将旅游发展建立在“差异化”思想的基础上,认真思考全球化与地方性、现代化与原始化、全局性与局部性、代际与代内、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等种种关系。实施“中国旅游”战略,是在上述种种关系框架中回应旅游的“中国理论、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的重要举措。
针对旅游人才的培养问题,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党委书记王昆欣分析,国际旅游业的竞争一般经历旅游资源竞争、旅游营销竞争、资本实力竞争和创新发展竞争等阶段。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利用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旅游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实现世界旅游强国这一目标的必然选择。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科技和人才是旅游业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针对具体业态和产品,有学者也提出了一些颇有意思的建议。以“红色旅游”为例,肖洪根建议,当年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路”,可以建成“环保型步道”,供沿途居民以及游客开展健步、骑车、乡村户外运动、攀岩等休闲活动。目前以“长征”为主题的红色旅游点很多,遍地开花。如果能够连点成线,或许可以做成一个“和谐社区”建设项目。对于出境游购物需求旺盛的现象,保继刚表示,我们可以加快自贸区免税店建设,与其让游客到国外买,不如在国内买。